黄海文学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加入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小说 散文 诗歌
开启左侧

散文:正月十五送灯 刘学刚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3-1 11:05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正月十五送灯

文/刘学刚



正月十五,城里人叫“元宵节”;乡下人,就直来直去叫“过十五”。“过十五送灯”,是一种习俗,更是一种敬畏和虔诚。
“过十五送灯”,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傍晚时分,为逝去的先祖列宗们的坟头前送去一盏明亮的灯。是祭奠,更是缅怀。“坟前灯光亮,家里人丁旺”。
每到这一天,不管离家有多远,不管天气怎么样,都会想方设法回到老家,给自己逝去的亲人送上一盏明亮的灯,以示后人来送灯了。
虽然时间很短暂,灯也会很快灭掉,但每年正月十五准时来送灯,这是对逝去的亲人思念的一种承诺,一种对亲人的怀念和感恩的表达。灯送去了,要千方百计地点着,只有燃灭了,才意味着先人把灯收下了。“收灯”还预示着在这一年会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记得我小的时候,这一天的傍晚,本家族的男人们(女人是不能上坟的)提着大筐小篓到村头集合,筐篓里面放满了自制的土灯、黄香、酒水、纸钱和鞭炮,由本家族的年长者带队,一行老老少少,浩浩荡荡,奔往家族的坟地,统一送灯,那感觉就是皇家祭祖的缩小版了。
到了坟地后,长者对着晚辈,尤其对着我们小孩子,指指划划,谆谆教诲,哪个坟头是老爷爷、老奶奶,哪个坟头是自家的爷爷、奶奶,并介绍其生前的品德与生平事略,说的再悚点,哪个位置是他的,以此类推,由后至前,谁的是谁的,都在什么位置预备着了,还郑重地告诫不能做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事,要垂范美德,出人头地,为宗族争光,让先祖跟着荣耀风光。
之后大人焚香后挨个坟头插上一炷香,小孩子随后在每个坟头前送上一盏灯,最后统一焚纸、祭酒、放鞭炮,一溜两行四叩首,这样送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。此时黑魆魆的大山作背景,忽明忽暗的灯火如天上的星星,好像真的是先人们满意地在述说着什么。
如今,离家远了,每每回去送灯,我也会领着孩子,把这一古老的课程温习一遍。有时也会多一份伤感和对生命的敬畏,揣摩着哪一个位置该是自己的了。
送灯的缘由,老辈子说是让老奶奶、老爷爷先人们照着灯抓抓虱子,先前老辈子卫生条件不好,不洗澡,不换衣,身上都招虱子,虱子多了怪痒痒的,孝顺的子孙后代送去灯让他们老人家照着除“虱”害,不再遭受虱子的折磨,让他们平平安安过一年。后来,又说送灯是让他们照着灯看书读报,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,丰富一下文化生活。这一说我觉得是对先祖追念的一种高层次的自我慰藉。社会在变化,时代在进步,形势在发展,报纸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成了茶余饭后谈资的载体,“虱子”当然没有了,只能看书阅报看电视玩电脑了。
至于“送灯”的历史,已无法考究,但这一习俗的起源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的传说。
据说明朝初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,来到父母亲的葬地祭祀,可是遍野都是荒冢,哪一座才是自己父母亲的呢?于是,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,说,你是皇帝,没有人能接受你的跪拜,除非你的父母。这样吧,皇帝,你令人在每个坟头前亮一盏灯,能经你跪拜而灯不灭的就是你父母的坟墓。于是朱元璋依此行事,点完灯跪拜后,只有两座坟墓的灯亮着外,其余的全都熄灭了。而这亮着的,正是朱元璋父母亲的坟茔。后来这种“亮灯”的风俗就逐渐盛行起来,人们就用送灯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祖前辈的怀念。
是的,不管这个传说美丽也好荒诞也罢,实际上,我觉得送灯的夙愿是一致的,就是给列祖先宗们送去光明,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心地光明,坦荡正大,心情充满光亮,也昭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是思念的寄托,更是美好愿望的寄托。
所谓的灯,小时候都是由大人们亲手制作,原生态的,大都是用胡萝卜做灯的主体,胡萝卜色泽鲜艳,富有美感,将胡萝卜切成几段,一般七八公分高,不能太矮,高灯矮亮,太矮了说下辈的子孙长不高,太高了,那个年代又舍不得,有点浪费,胡萝卜也能充饥呀。然后,将切好的胡萝卜的一端挖个凹坑,再用草杆缠上棉花或是烧钱纸插在凹坑内,叫做灯芯,最后在灯芯及凹坑内上灌上调和油,条件好的直接蘸上花生油,一般都用花生油、猪大油或蜡油熬调一起用,最简单的是滴上煤油,那个年代还没有电灯,所以能做出这么一个土灯,也是一种特有的难得的光明呀,别说是地府的老奶老爷看了高兴,就是活着的人们也感觉是一种欣慰和快活。
后来灯的模样逐渐改变,商业味也浓了起来,都是一色的成品小蜡烛,省时省心省力,一个坟头一个,烛光跃动,温馨自然。近年来,随着护林防火压力的增大,有头脑的商人太聪明了,直接做成了花样繁多的小电子灯,楼阁、宫灯、宝塔、元宝、莲花型的……应有尽有。一枚小电子,燃亮红灯笼,吉庆,现代,安全,不怕风,不怕雪,让老奶奶老爷爷感受到了现代的文明、当代的科学成果,火焰都可以触摸了。你们的子孙一辈比一辈强,一代比一代棒。电子灯,亮晶晶,不怕半夜刮大风;灯儿亮,晃眼睛,低碳环保亮到明!
如今随着长者的离逝,思维的多元互动,独生子女的分化,异地就业安家,送灯的讲究也没那么多了,也没那么统一的步调了,“老黄历”真的老了,女孩子也能上坟送灯了,太阳还没有下山,山头就忽闪着明亮的灯光了……
不管内容怎么变化,但送灯的形式还是一代一代的在延传。阴阳两界的沟通,也许只有在灯明灯灭之间才能实现。就让这一盏盏明亮的灯光拉近两界相隔的距离吧,照亮他们,温暖我们。
缅怀,感恩,追忆,是最古老、最传统,最朴素、最现代的表白了。一盏灯,燎燃两个世界。一盏灯,了然世界的未来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3-3-12 19:31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味道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加入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黄海文学. ( 鲁ICP备19005798号 )

GMT+8, 2024-4-29 10:08 , Processed in 0.016210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