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海文学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加入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小说 散文 诗歌
开启左侧

怀想消失的那些行当 贾文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2-4 10:4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明华似水 于 2020-3-4 10:11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怀想消失的那些行当
贾文
在我的记忆中,民间的货郎大抵是五十年代末以前的产物了?曾依稀记得在我少年时期,就经常看到货郎走街串巷,走村串屯的情景。他们挑着一副担子,每天总是顶着烈日,迎着徐徐的季风。悠悠晃晃地走着,看上去他们是那样的坦荡,惬意。因为他们每天都能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。
提及那个时期,在我脑海里有一个印象颇深的货郎,他白白长长的胡须。白白的头发。看上去当时他已年近古稀。然而他的身体特别的硬朗。他挑着一根油光锃亮,磨得发紫的扁担,那扁担两头往上微微地翘着。在扁担两头下边挑着两个箱子,里面装有家庭生活的日用品。如有针头线脑,各种颜色的纽扣,各色的头绳,发卡,别针,裤子上用的挂钩。烟袋锅,烟袋嘴儿。儿童用的各种小勺。另一头箱子里装的有:五颜六色的糖豆儿,各种糖块儿,吃奶嘴儿。还有头巾,围脖,还有各种铅笔,钢笔,毛笔,蘸水笔尖,小刀,橡皮等等等等。总而言之,都是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。而且这些用品,都是从几分钱到几角钱的价格。
每每我看到那些乡间的货郎们,他们每天挑着两个箱子,走在大街小巷或乡村里时,因此,人们远远就能听见货郎那铜锣的响声了,因为在他扁担两头下方,当啷着;两个能有十五公分直径的,圆形的小铜锣所发出声响。其实,当时我最爱听那小铜锣所发出的声音了。因了那货郎们每一挑起担子向前走时,那两个小铜锣,就在一个像手指肚大小的铁疙瘩地撞击下,就会发出了,“叮当!叮当!”地声响啦。此时这声音不管走到哪里,它都会随风袅袅缭绕着,缥缈地摇曳着……仿佛告知人们我货郎来了。这时就会有三三两两的人群,前来选购货郎的商品了。
是的,在当时,一些货郎们。为方便每个家庭的生活,的确填补了国营商店有时缺少小商品的空白,委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尤其是我们东北的一个个小镇子上,在一般情况下,也就一两家商店。大的村屯,也就有一个供销社。小的村屯就没有了。因此,当时的货郎们,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。可是后来,随着社会的进步,发展,变化,货郎这一行当,业已销声匿迹了。
虽然说当时那些货郎们为广大的人民,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然而还有很多行当,也在同时的一个时期,为方便偏远的村屯,山区,林场,所居住的老弱病残的人们,做出了努力和付出。就说那些理发师们吧!他们一直以来每天都要迎着璀璨的朝阳,踏着熠熠的余晖,徜徉在蜿蜒的乡间阡陌的小路上。他们有时往返几十里,经常孤身一人,逶迤在崎岖连绵地大道或小道上。而且寒来暑往地穿梭或徘徊在村镇和小巷子里。从而,为四面八方的农民,工人,残疾人,老人,学生,以及儿童送去了方便,送去了美丽,送去了惬意。
记得那时的我,不管走到哪,不经意间就会听到,那理发师们,背着挎包,手拿着一个用铆焊制作在一起的一个铁板式的器具,它的顶端是尖尖的,像两只手指扣在一起的形状。通常理发师傅,就在一边走时,一边用右手拿着那个一拃多长的小铁棍,之后伸在那个器具的中间,紧接着右手向上一滑甩的动作,那个器具就会发出了:“哧啷!——哧啷!—— ”地响声了。于是那每次的声音都会发出;“嗡!——嗡!——”有强有弱地颤颤巍巍的响声了。想必那声音在村镇或某个角落的上空,缓缓的迂回地起伏着越飘越远……从而,以此方法来传递理发的信息。这时就有满腔热情的人们,把理发师让到屋子里。然而,尽管理发师是那样的辛苦,可每理一次发,才两角五分钱,可连理发又刮脸的人,才三角钱,学生儿童才一角五分钱。是啊,当时的理发师,是多么辛苦呀。因此,不管他走到哪里,他都相当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欢迎的了。
纵然如此,在当时的社会里,还有不少方便群众的行当呢。比如有:手拿拨浪鼓,肩挎个包袱。他就可以边走边卖着商品了。每当他夙兴夜寐地颠簸在乡间或小镇上,他就把手举得高高的,之后他就“拨浪浪!拨浪浪!”地摇着拨浪鼓。不时地走街串巷地卖着,从此,时不时的就打破了小巷和村屯里以往的寂静。通常他主要卖的是:儿童用的各种针织品,孩子用的小衣服,小裤子,小帽子,小祙子,小手套,还有各种玩具等等。   
其次,当时的街巷和村屯里,还有边吆喝着,边卖烧饼的。卖冰棍的。当时的冰棍三分一根儿,最好的才五分钱一根儿。同时还有边走边吆喝着的:“锔锅啦!——,锔缸啦!——”。最有意思的还有那卖艺的。这个行当最热闹。记得每当那卖艺的人们,不管走到哪儿,都会吸引来很多的观众。特别他们看到了那个用气功,把绑在肚皮上的绳子,在他表演时,只见他眼睛一瞪,腮一鼓,而后长长地吸了一口气,你就听“咔嚓”一声就给那手指粗的绳子给鼓断了。其间,有的还用木棒打在气功人的肩膀上:当时只见那个演气功的人,两拳紧攥,两眼一眯,这时在肩膀上只听“喀巴”一声;就把木棒打折了。往往看到这一精彩的节目时,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着:“好!好!太精彩了!——再来一个!——。”
接下来我再说说那耍猴的。耍猴的,那是孩子和青年们最喜爱看的。记得有一次就在他们,看着看着,的时候,那猴子:“刺棱,刺棱,”的几下子就蹿到那四米来高的杆子上头了,这时它头朝下,为人们用爪子敬着礼,还向人们挑逗着。接着在耍猴人的指挥下,那猴子,一会儿又从那木杆儿上,“刷啦啦”地跳了下来。一会儿,在地上又来了个倒立走。一会儿又来了几个后滚或前翻儿,此时,嘴里还发出:“吱,吱”,地叫声。透过此情形,把孩子们逗得简直是:“哈哈哈!哈哈哈!”地笑得前仰后合的。有的笑得捂着肚子,有的把眼泪都笑出来了。嘴里还喃喃地说;“太逗人啦!太有意思啦!”
除此以外,还有在街头巷尾,放拉洋片的。可能拉洋片这个节目,也叫驴皮影吧?说起拉洋片的,其实他们每到一地时,就把屏幕安顿好了之后,于是就在装有凸透镜的一个箱子里,挂上各种画片。这时,表演者用手一边拉换着画片,一边说唱着画片里的内容。这时,观众就在透视镜里看到了放大的画面了……是的,因了当时没有什么一些更好看的东西了。因为生产队一年半载地也不放一次电影。所以能看一场拉洋片的或者是驴皮影,也是非常好的节目了。同时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
再说当时不光有拉洋片的。然而,让那些老人们看不够的还有,就是说大鼓书的,按说这个节目偶尔才能演上一场。其实在听说书的时候,最有意思的就是,那个说书的人,他也像单田方一样,抑扬顿挫,拿腔作调的、也故意用沙哑的嗓子。有时就在说着说着的时候,就用小木鼓槌:“梆梆梆,梆梆!梆梆梆,梆梆!”敲上几下,紧接着再去:“拨棱棱,拨棱棱”地弹了一阵子三弦儿。末了他,脑袋往上一扬,眼珠子“唧啦咕噜‘地左看右瞧一下观从,之后脑袋左右一摇,便高声地说:“要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。
其实不仅是上述那些行当,在一些村镇子里存在着。然而还有设摊儿修钢笔的,往钢笔外壳上雕刻五彩缤纷的图案的。另外有的人,着一个用柳条扒了皮儿,编织的大筐,迤逦在镇村街巷卖大块儿芝麻糖的。有的手拿着两块竹板儿互相对头儿地“啪,啪啪!啪,啪啪!”地打着脆响,示意我算卦地来了……
另外最热闹非凡的就是那些,变换着各种姿势表演武术的。当时武术是年轻人最爱看的节目,因为它变换的节奏感忒强。因此特别吸引人,所以有的人看后回家就去模仿。以此来增强体质。或者是学它点儿一技之长什么的。对了,当时还有流动着的,在某一处放幻灯片儿的。这种幻灯:就是用很强的光线和透视镜的装置,映射在白色的屏幕上,之后反射出各种图画和文字来……当然了,可能还有一些行当呢,但是我已记不起来了。
是的,当时,人们每天的温饱就是:苞米面,高粱米,大馇子,反复的吃,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。要说看的玩的就更是乏味至极了。因此能看上一场有意思的小节目,就是他们最求之不得的了。哪像现在人们玩的看的听的是:什么MP3,P4,电脑,电视,手机,微信,视频,学习机等等等等。
总之,在那个年代里,便民服务,耐人寻味的各种民间的艺人,以及民间那些笑脸相迎的;商业性服务的诸多行当,都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。
是的,当时乡间小镇上那些各种行当,在当时,宛如就像那绽放在浓厚的生活土壤里的一朵朵小花,且风吹雨打都不怕,不时地散发着魅力的馥郁芳馨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人们生活不断地提高;国家的强大昌盛,乃至不断地营造和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,不断地践行党中央的惠民政策。因此,在我怀想中的那些民间的各种行当,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和我的记忆中了。那么说,托共产党的福,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每天吃着大米白面鸡鱼蛋肉。看的是细皮嫩肉栩栩如生的画面。通常的物质文化生活,随心所欲应有尽有。每天充分享受着丰富多彩。事实上多年以前的那个年代,他们仅有的物质文化生活,是那样的枯燥单调乏味,按说要与我们今天的物质文化生活来比较 ,我们是不是更加的珍惜和足矣啊!?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简单简历:作者贾文、男。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。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委委员。中国文学特邀编审。 中国乐山理论网特约评论员。中华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。曾在国家、各省、市、《中国文学》《东方文学》《中外文艺》《散文百家》《散文选刊》《大富豪》《霸州文艺》《北京书院》《青藤文集》《椰城》《散文中国》《上海文艺散文精选》《台湾好报》《诗选刊》《金田杂志》<中国散文家〉《中国建设报副刊》《黑龙江报天鹅副刊》等等六十多家杂志报刊发表:散文,小说,诗歌,论坛等作品。曾有:散文,诗歌,多次荣获全国各项文学大赛:特等奖、一、二、三等奖,优秀奖,金爵奖,新锐奖,到目前共计获奖30多次。另有散文被收入高中初中作文,教科书学习网。有散文被收入:军旅卷,中国经典文学集;文学库等多篇;有散文收入全国最佳散文集多篇。有60万字的《荟萃人生》散文集出版。黑龙江省鸡东县翰林3111信箱。邮编158200电话号及微信号:18324674607。身份证号:230321195110210054  银行卡6217001040006270275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0-2-6 20:44:13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可读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0-3-4 10:14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一般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加入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黄海文学. ( 鲁ICP备19005798号 )

GMT+8, 2025-5-7 02:27 , Processed in 0.019345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